BLOG

關於玩樂時事知識國家社會文化藝術遊戲我最會還能分享大家.
  Add to Google Reader or Homepage

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

商品漲幅大於薪資漲幅



十大漲價商品, 蛋、油、瓦斯漲幅遠高薪資10倍


選後短短兩個月,油、水、電紛紛傳出高漲聲音,預估平均每個家庭每年要多支出超過2000元,加上即將上路的二代健保費,台灣今年確定將是「漲價年」,你我荷包將紛紛大幅縮水。


水電油的漲價,更讓上中下游廠商產生「連鎖效應」,漲價遍地開花。物價一直往上飆漲,但你我薪水過去10年幾乎原地踏步,只漲了5.9%,遠遠跟不上物價漲幅,不但連雞蛋高達79%的漲幅跟不上,更別說房價了。

Yahoo!奇摩「網友微革命」和合作夥伴華視新聞特別製作「漲價微革命」,邀請網友一起來檢視,過去10年來台灣哪些商品漲得最厲害?那些漲得最不合理?

根據主計處統計,過去10年台灣漲幅最兇的10大商品,赫然發現都是每個人日常必須品為主:主要可以分成能源、食物、藥品、衣服4大類。


第一名能源類:燃氣和油料漲幅近8成

相較於電價、水價受到政策限制長期凍漲外,國內油價、燃氣、瓦斯等能源受到國際價格牽動較明顯。過去10年來燃氣和油料漲幅分居1、3名,漲幅都接近8成。

雖然中油一再強調現在的價格已經肩負平穩物價的責任,吸收部份成長漲幅。但每周價格調整,最近甚至傳出不惜一口氣調整3元,還是讓民眾覺得被「剴油剴很大」。

第二名食物類:蛋價漲幅高達近8成


從超商賣的茶葉蛋1元、1元一直漲、到早餐的蛋餅、荷包蛋、加工製造的蛋捲、許多民眾一定可以發現,生活中吃到的蛋愈來愈貴。過去10年蛋類漲價高達79%,高居所有類別第二名。不管有沒有直接到超商、市場買蛋,每個人都受到波及。

另外,前10大漲幅的類別中,食物就佔了6個,其中蔬菜、水產、食用油、乳類、肉類都是漲價的核心項目,漲幅近4到6成。

台灣這幾年糧食自給率逐漸走低,過去靠政策補貼還能維持農產品低價,但現在受到國際糧食價格牽動愈來愈深,所以澳洲水災、中國人上館子吃東坡肉、吃補品和溫室效應導致天氣過熱乳牛不泌乳等現象,都跟你我的荷包息息相關。

第八名藥品類:藥品漲幅近5成


藥品10年漲幅47%也讓民眾壓力沉重。其中漲最兇的是中藥材,主因受到中國游資投入炒作。民眾常用到的參鬚、金銀花、川七等,過去幾年都有3倍以上漲幅,對於長期要抓藥的人壓力最沉重。

第九名衣服類:服飾配件漲幅近4成


衣服、服飾受到國際棉價過去幾年大幅上漲,將每個人都需要的衛生衣褲、棉質衣物都往上啦。甚至連綿的替代品,人造纖維的價格也頻往上走。

另外,雖然水電價格過去10年漲幅並不明顯,讓民眾不太容易注意到,但卻是未來近期帶動漲價的核心。過去因為政府刻意壓低水價跟電價,讓民眾可以享用低成本水電,未來若調升,將引發各行業的連鎖漲價,甚至從上游帶動傳遞到零售端,會有倍數反應。



很多民眾會說,什麼都漲,就只有薪水不漲!消基會針對包括泡麵、雞蛋、麵粉、食用油和洗髮精等5大類商品售價,到大賣場抽樣訪價,結果發現,從99年到100年,平均商品售價,漲幅超過5%,其中泡麵類漲最兇,漲幅接近16%,而漲幅最高的泡麵,幅度達到25%,省錢美食,卻越賣越貴,難怪民眾抱怨,錢真的是越來越薄。


吃泡麵已經不能和省錢畫上等號,消基會到賣場抽樣訪價,發現泡麵類這2年漲價最誇張,統一蔥燒牛肉麵5入包裝,99年售價平均58.75元,到了100年,漲到73.58元,漲幅高達25%。


第二名的味王紅燒牛肉麵,漲幅也有23%,單就泡麵類,平均漲幅將近16%。民眾:「我在外面吃,我們現在說吃陽春麵的話,其實價格(和泡麵)沒有差很多,所以我寧可在外面,而且人家還煮好的。」


不只泡麵變貴,其他4大類商品也漲價!冰箱裡少不了的雞蛋,義進洗選蛋,99年均價34.33元,100年卻漲到39.58元,換算變動幅度將近15%,漲幅僅次於泡麵類。


另外,成人奶粉儘管關稅稅率降到5%,但售價不但沒有降價,還漲價,漲幅3.47%,民眾忍不住抱怨,錢越來越薄。民眾:「油貴很多,奶粉也貴很多。」


消基會秘書長陳智義:「(物價)99年就開始往上攀升了,100年呈現的是漲得更高。」


什麼都漲,就只有薪水不漲,民眾過生活,也只能勒緊褲帶,咬牙撐。



長工時、低工資、非典就業 聯手描繪台灣新貧景象


團結工聯毛振飛回憶,60~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,四處都是工作機會,大家之所以認為「台灣錢淹腳目」,就是因為當時的就業環境,真的是「肯做牛不怕無犁可拖」。問題在於,進入90年代之後,台灣的充分就業狀態消失,失業者及不穩定就業的人口大量出現,台灣的經濟成長神話於焉破滅。這點,光是從基本薪資凍漲一事也可窺見一二。


民國73年,台灣基本薪資僅6,150元,但隨後幾乎每年都調漲基本工資,到民國86年為止,基本薪資已上升至15,840元。然而,86年之後,基本薪資開始「凍漲」,長達10年的漫長歲月中,「什麼都漲,就是薪水不漲」的批評聲浪在台灣不絕於耳。毛振飛認為,薪水凍漲的原因之一,就是台灣企業主抱持「降低成本」概念引進大量外勞,這些外勞不僅成為取代性勞力,基本薪資與外勞薪水又無法脫勾處理,才會讓基本薪資遲遲無法升高。


民國96年,終於,基本薪資由15,840提高為17,280,99年又再度微幅調高為17,880,但這樣的調漲幅度,卻已無法帶動企業主全面加薪。民國97年,基本薪資調漲的次年,台灣平均薪資出現負成長,僅有-1.56%,98年甚至歷史低點的-5.06%,形成基本薪資微幅調漲,平均薪資卻大幅下滑的窘境。換言之,受薪階級窮得更平均了。


既然薪水不漲,那我們的工作量有減少嗎?愛說笑。事實上,台灣的平均工時和我們最愛拿來比較的日本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地相比,也是高人一等。民國98年,台灣勞工每月平均工時高達191.1小時,遠超過96年的的183.9小時。假如以每月22工作天計算,現在台灣勞工每天的工作時數已達8.6小時,超過法定的8小時工時(不含加班),而且這還只是「平均」。


全民加班化,薪資負成長,這是我們勞動結構轉變的全貌嗎?恐怕還不止;勞動市場彈性化的興起,講白點,就是派遣工的增加,幾乎是這10年來,台灣勞動市場最大的傷害。


民國90年時,台灣的部分工時工作者僅有102,000人,今年(民100)卻激增為384,000人,成長將近4倍。(值得一提的是,民90年時,部分工時的平均薪資還有24,038元,民93年後,就再也沒有超過2萬元大關了)此外,民91年時,台灣派遣工作者人數也僅有765,74人,今年也成長到353,097人,成長幅度達4.6倍。(資料來源: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)


注意到了嗎?台灣的失業率不斷創新高,但派遣與部分工時者卻也逐年增加,這就代表台灣不僅找不到工作很痛苦,就連已經找到工作的人也覺得很痛苦,這才是新貧窮真正的問題。


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系副教授李建鴻解釋,「所謂的舊貧窮源自於『不就業』或無法就業,新貧窮則是不穩定就業,以及薪資停止成長帶來的『工作貧窮』」。換言之,當代台灣社會面臨的新貧窮現象,已經不只是「失業風險」,也包括了「就業風險」。


找不到工作會很窮。找到派遣工作,則是一邊窮一邊覺得被嚴重剝削,很沒安全感。有正職工作的人,發現薪資不成長已是萬幸,更慘的是薪資負成長還得擔心過勞死,邊窮忙邊怕窮死…在台灣,多數勞工面臨的問題,其實已不單是貧窮化,也是血汗化問題。



難怪要去找工作的人越來越少,大家寧願去創業,開個小小的店已是年輕人未來的心願。大家都選低門檻低本錢低進入技術的吃的行業餐飲,所以每條街做吃的總是最多,而且每個時段吃的不一樣的東西,不斷的被推出可以從早上到宵夜凌晨,台灣已經便成最好吃的民族。所以吃的物價總是在漲。




Powered By Hiiir.com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